人口较少民族的体育活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、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。这些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,而且在传承民族文化、促进民族团结、提高民族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人口较少民族的体育活动体现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,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体育项目和活动方式。许多体育活动是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,如摔跤、射箭、赛马等,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精神。体育活动在民族节日、庆典中扮演重要角色,促进社区凝聚力,增强民族认同感。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,对推动全民健身具有积极作用。

·都 拼
都拼,毛南语,又叫“同拼”,是毛南族民间常见体育项目,形同扭棍,属于较力型的一类竞技活动。
都拼比赛为两人一组,所用器械为一根刨得光滑,直径3厘米,长2米多的棍子。比赛中,竞技双方各用一只手握紧棍子的一头,其中的一人设法把棍子扭动,另一人则不给对方扭动。如果棍子被扭动了,扭棍子的这一方就算赢了,否则就算输了。在这一项目的比赛过程中,双方皆可以轮换位置进行。
·马革球
马革球,是毛南族民间传统的球类体育项目,源自毛南族的传统节日“南瓜节”。
在毛南山乡,每年九月重阳日,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南瓜活动——“南瓜节”。届时,人们把自家又黄又大的南瓜挑出来,参加评选本年的“南瓜王”。“南瓜王”评选出来后,大家相互传抱以示庆贺,然后将“南瓜王”放到地上滚动,滚到谁的面前谁就沾上吉祥之气,而这家来年便五谷丰登、福星高照;在毛南山乡,还盛行一种叫做骑马革体育活动。聪明的毛南人在进行这两种活动时,把两者融合在了一起,即在马革上踢“南瓜王”。这就是现在流行在毛南族民间马革球活动的早期形式。
马个球活动一般在“南瓜节”上举行。为了使该项活动更具趣味性、观赏性,人们用当地的金竹编织成形状如同南瓜的竹球,经过多年的改进,就成了现在毛南族独特的运动项目——马革球。马革球是群体运动,人数可多可少,只要比赛双方人员的性别、年龄、技术无大差异,即可“分边”对抗,以进球多少定胜。

·跳竹竿
跳竹竿,是流行在京族民间,以竹竿为器械形式的一种器械舞蹈。
京族的跳竹竿,首先在两条平行置于地面的长木上横放八根竹竿,参与者分成四对,由8名男子或女子分坐两排。跳竹竿开始后,双手各执竹竿一端,按照有节奏的鼓点敲木杆、合竹竿,发出抑扬顿挫的响声。而年轻的姑娘们也会随着节拍和竹竿的开合,巧妙地在上面做着各种动作。单人跳时,在四个空格中一步一跳,边跳边舞,穿梭往返。双人跳或多人跳时,动作协调整齐,前后相互照应,舒展而优美。
·顶竹竿
顶竹竿,是京族民间的一项较力型竞技项目。
顶竹竿比赛,必须准备一根长约3米的竹竿。比赛开始后,对抗双方各执竹竿一端,手伸平,用力推进。这一竞技形式,既要有劲力的推进,还需要有气力的巧用,是一类既斗力又斗巧的竞技体育活动。比赛以手臂弯曲的一方为输。京族的男女均可参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