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民族概述
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北山区,主要居住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,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。1956年2月,经国务院批准,毛南族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,时称“毛难族”。20世纪80年代,根据国家有关确定民族成分政策的规定,又有不少人恢复了毛南族的民族成分。据1986年年底统计,毛南族总人口有64362人,其中57362人聚居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、下南以及川山、洛阳、水源、思恩、大安等乡镇。1986年6月,应环江县政府及毛南族群众要求,经国务院批准,将“毛难族”改为“毛南族”。
毛南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环江、南丹、金城江区、都安、宜州等县(自治县、市)都有分布。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毛南族人口数为101192。 毛南族的主要聚居地——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,俗称毛南山乡。毛南山乡山清水秀,大小环江及打狗河三江并流,贯穿全境。而三江之间,毛南山乡、壮乡、苗寨点缀其间,多元文化互动共生。
二、族源与社会制度
毛南族历史悠久,其族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越人。隋唐时的“僚人”,与毛南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。宋代,毛南族先民被称为“茆滩“,该族称最早出现在宋人周去非所著的《岭外代答》一书中。此后,在汉文史籍中又有“茅滩”“茅难”“茆难”“冒南”等称呼。毛南族自称“阿南”,意为“此地人”“这个地方的人”。另还有“哀南”“印绕”“哎绕”等自称。毛南族在形成的过程中,融入了不少汉族成分。
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,属于汉藏语壮侗语族侗水语支。由于长期与汉、壮等民族交往,毛南语中借入了不少这些民族的词汇,同时,绝大多数毛南人都会汉语或者壮语。毛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,历史上毛南族曾借用汉语音义记录毛南语,俗称“土俗字“,用来记录和保存本民族的民歌。
三、社会经济生活
毛南族日食三餐,均以大米和玉米为主。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,村落依山而建,多为1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,最大的也不超过百户。住房一般是瓦顶泥墙,分上下两层,上层住人,并于前面建有晒台,下层关养牲畜和堆放杂物,保持“干栏”建筑的特点。毛南族人民在改造自然、发展生产和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,摸索出一套适合山区生存环境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,形成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。毛南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内容丰富,类别众多。这些民间文化艺术不但内容轻松活泼,通俗易懂,深受广大毛南族民众喜爱,而且教育意义深远,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毛南族儿女。
四、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
毛南族信仰多神多教。明末之前,以信奉原始宗教为主。清初,正一派道教传入毛南族聚居区,开始几种宗教同时流行。以后,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,尤其是原始宗教、文化及其他民间信仰的合流中,占据了主要地位,形成以敬神跳神(还愿)为主的所谓“武教”,以打斋送终为主的所谓“文教”,以及由两班人马合作的水陆道场。
在节日里,毛南族喜欢用开水涮牛肉待客,即按本地的习惯,在火塘上摆置一口铁锅,进餐时大家围拢在铁锅的周围,将生肉、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,然后蘸配料下酒,这是毛南族民间最常见的宴请形式。毛南人年过六旬,如果身体虚弱多病,民间称为“倒马”,“倒马”就要找算命先生选择吉日“扶马”,俗称“添粮补寿”。“添粮补寿”一世只搞一次,多在满60周岁那一年,但高寿的人隔三、五年又搞一次。毛南族的禁忌有:正月初一这天不能骂人或说粗话;家有病人时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口,外人不得进入;不能用脚踏灶,烧柴时必须把粗的那头先送进灶内。毛南族有“抢帽”的婚俗,在民间集会活动时,当小伙子看中了哪一个姑娘,便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抢走对方的花竹帽(也有的抢走对方的手帕)。姑娘如果觉得对方不中意,便表露出不满,立即把帽子抢回来。或以后托人把原物索回来。遇到这种情况,小伙子知道和对方交不成朋友了。反之,要是女方觉得小伙子人材中意,她便默默地应许,乐意让小伙子把花竹帽拿走,当即或往后一些日子,自己也向对方索取一件礼物,作为纪念。“抢帽”中意了,两者算是交上朋友。但是,“抢帽”仅仅是朋友之交,仅仅是恋爱的前奏曲。毛南族日食三餐,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。喜食狗肉,有些地方中元节有杀狗食肉之习;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,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。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梁、玉米酿制;毛南族大都喜欢饮茶,暑天常以浓茶解暑;走远路时经常随身带“野石榴”或青辣椒,用以解渴。典型食品:白切香猪是毛南族的名菜,用当地产香猪加佐料蒸制而成。此外还有:甜红薯、螺蛳酸、蒜头酸水、鸭血酱、豆腐肴。毛南人的丧葬,既受祖先崇拜观念支配,又被封建礼教及儒、释、道教信条驱使,错综复杂。一般迷信阴阳理论,崇尚舅权,流行原始社会的随葬品少、夫妻合葬、设氏族公共墓地和食俗等遗风。得一提的是,随着时代的发展,毛南族丧葬中一些封建迷信的落后观念、丧事日趋简化、科学,符合时代的要求。
五、文学艺术
毛南族聪明、勤劳,在长期的生产、生活实践中,创造了光辉的文化艺术。毛南族的神话传说、民间故事相当丰富,真实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观、价值观和艺术修养。象《盘古的传说》、《三九的传说》、《太师六官》、《顶卡花》、《七女峰》、《恩爱石》等为毛南族人民世代传颂。
毛南族的民间舞蹈,主要是师公要进行宗教活动时表演的,如在“分龙节”的祭庙,向神灵祈求人畜兴旺的“还愿”活动等,均有师公所扮演的各种神的形象舞蹈,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,又有神秘的宗教色彩。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,民歌形式随编随唱,有昼夜连唱不停的才能。情歌叫“比”,祝贺歌谓“欢”,歌手称为“近比”、“近欢”。此外,还流行“毛南戏”。毛南族的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唢呐、月琴、二弦胡、铜鼓、皮鼓、花灯锣鼓。
参考资料:
1.谭自安《中国毛难族》,宁夏人民出版社,2012年
2.杨圣敏《中国民族志》,北京: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,2003年
3.照片摄影:刘 军
4.图案取自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(1949-1999)民族大团结》纪念邮票